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1:29 点击次数:92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最热的三伏天,其实是调理体寒、祛湿养阳的最佳时机,错过就要再等一年。一到盛夏,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“逃”:逃进空调房,逃避出汗,饮食也一味贪凉。
可惜的是,这些避暑方式恰恰在悄悄耗掉你的健康本钱。中医认为,夏天不出汗,冬天必受寒;夏天不调养,全年免疫都要打折。
空调吹走的,不只是汗,还有阳气
夏天出汗,是身体排毒、自我调节的方式。汗液带走的不仅是热,还有体内的湿气和寒气。一味待在空调房,毛孔关闭,阳气无法外泄,体内湿气郁积——这正是中医所说的“寒湿困脾”。
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《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》明确指出,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,容易诱发呼吸系统、关节疾病,甚至影响免疫功能。不是空调不能吹,而是不能一开到底、温度过低。
调得过来的热,是养生的良方;调不来的凉,是慢病的根源。三伏贴不只是“玄学”,是被验证的传统智慧每年三伏天,医院贴敷门诊排长龙,很多人以为这是“迷信”。
但2021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《三伏贴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明确指出,三伏贴在调理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体虚易感冒等方面,有明确辅助疗效。
这并非空穴来风。夏季是“阳盛于外”的时节,体表经络最容易打开,药物渗透力增强。这时贴敷能直达病根,增强体质,尤其对小儿反复咳嗽、成年人阳虚体寒的人群效果更佳。
但三伏贴不是人人都能贴。发热、皮肤病、孕妇、三高控制不佳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判断是否适合。
夏天吃冷饮,秋冬身体找你“算账”
“吃点冰的爽”“来杯奶茶降温”,你是不是也习惯了这套操作?问题在于,脾胃是最怕寒的器官。中医讲“脾喜温恶寒”,夏天贪凉,脾胃先受伤。你以为的“降温”,其实是在给秋冬的腹泻、胃胀、免疫低埋下伏笔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:日常饮食应以温食为主,避免过度食用冷饮。特别是老人、孩子、脾胃虚弱人群,夏季更要忌冰冷饮食。
更严峻的是冰饮、雪糕、奶茶中常含高糖、高脂肪,摄入过多,不仅损伤脾胃,还会增加肥胖、血糖异常的风险。你以为是在“凉快”,其实是在“透支”。
夏季养阳,胜过冬补十倍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夏天养阳,才能在冬天扛得住寒。阳气旺,免疫强,百病不生。尤其是体寒、痛经、手脚冰凉、胃寒、易感冒的人,夏天是“补火”的天赐时期。
你可以不贴三伏贴,但一定要动起来,多出汗。晨起快走、饭后散步、适度慢跑,都是激活阳气的好方式。
饮食上,建议多吃温补但不燥热的食物,如山药、姜、红枣、羊肉、鸡肉。这些食材能调理脾胃、驱寒化湿,是夏季扶阳的“药食同源”代表。喝凉茶不如喝姜枣水;吃冰棍不如来一碗姜丝炖蛋。
真正健康的人,夏天从不怕热
怕热,其实是身体阳气不足的表现。阳气足,出汗快,散热顺,反而不怕热。怕热怕冷的人,往往是气血不足、阳虚体质,在医学上也更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。
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指出,超过42%的成年人存在代谢异常问题,而这些问题往往与体质虚弱、阳气亏损密切相关。夏天不调养,冬天就容易出现血压波动、心脑血管风险上升等问题。
真正健康的人,不是靠空调续命,而是靠阳气撑起免疫屏障。别再说“热得受不了”,而是该问一句:“我身体是不是阳虚了?”夏天不养阳,全年都难强
高温不是敌人,是机会。夏天是唯一能自然激发阳气的季节,把握三伏天,就是把握了全年健康的主动权。少吹空调、多出汗、戒冷饮、吃温食、调体质,身体才不会“入秋就垮”。
参考文献:
①. 中华中医药学会. 《三伏贴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[J]. 中医杂志, 2021.
②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[S].
③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[J]. 中国循环杂志, 2023, 38(3): 250-260。
上一篇:30年经验的老电工提醒:冰箱顶打死都不要放这“4种”东西,费电又伤寿命!
下一篇:没有了